赤盈配资 99岁新闻史泰斗方汉奇寄语 “羊城声传天下,晚报情系万家”_中国_先生_报纸
方汉奇先生为羊城晚报题写寄语 方汉奇先生阅读全新改版的羊城晚报 2017年12月27日羊晚报道 赤盈配资
文/图 羊城晚报记者 陈玉霞 徐振天
夏秋之交,中国人民大学宜园,繁荫承雨露,桃李满枝头。
在满是书香的一个房间里,当记者把当天的羊城晚报呈给方汉奇先生,99岁的方老先生欣然翻开,“又能看到当天的羊城晚报了”。他向记者回忆道,早年每到广东出差,他都会看羊城晚报,因为“办得很好”。
展开剩余77%这份报纸于方老先生而言,不仅是“老家的报”,更是中国报业一个优秀代表。这位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与羊城晚报的情缘,恰如当代新闻史的一个鲜活注脚——从铅字排版到数字出版,从油墨纸张到融媒云端,在羊城晚报走过的68载春秋里,一位学者与一家报纸共同见证并书写着中国新闻业的日新月异。
再叙报缘:“到广东就看羊城晚报”赤盈配资
方汉奇祖籍广东普宁。他与新闻的结缘,正源于岭南、源于报纸。
生于动荡岁月,方汉奇的青少年时期恰逢抗战,只能在香港、韶关、梅县、汕头等地辗转求学。“在梅县读高二时,有一次去我姑姑大学同学家里做客,她丈夫是北伐战争时期的军官,家里有很多报纸。我当时觉得非常新鲜,由此对新闻、对旧报收集感兴趣,我收集的第一批报纸就是从她家要来的。后来在学校里我们也办墙报,自己写自己画,就更喜欢新闻工作。”就这样,方汉奇爱上集报,立下新闻志向,并在此后将新闻史研究作为终生事业,孜孜以求。
“我开始集报的时候还没有羊城晚报。羊城晚报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报纸(1957年),办得很好,信息量很大,不仅有国内的信息,也有海外的信息,所以有很多受众。”方老先生回忆道,退休前,他不时赴粤参加学术活动,“到广东,我就会看羊城晚报,很多内容看”;数十年教学工作期间,“学校资料室报架上也有羊城晚报。不过,因地域关系,一般都看不到当天的”。
此行,当记者把当日出炉的羊城晚报呈至方老先生手中时,他颇为激动:“又能看到当天的羊城晚报了!”采访中,先生一边翻阅着手中的报纸,一边说,羊城晚报至今还是对开大报,说明经受住了时间和市场的考验。
再聊“基金”:就是为支持新闻事业赤盈配资
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新闻史学者,方汉奇先生一生治学育才,搭建起了中国新闻史学科大厦。毕生情系新闻事业的他,还于2017年捐赠100万元设立“方汉奇基金”,以支持新闻学特别是新闻史学的研究。该笔“巨款”,是他所荣获的“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”奖金。
彼时,羊城晚报曾就此作过报道,方汉奇先生受访时谈道:“希望这次捐赠能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、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在整体上起到一定推动作用,增添一些正能量。”
八年过去了,当记者再次与方老先生聊起这笔基金,他笑称:“捐出去我就没去管它了,反正我没花,捐出去就是为了支持新闻事业的。”
方老先生对该基金的运作或许没有太多跟踪,但多年来,相关组织在维持基金健康运转的同时,以之为航标与灯塔,汇光成炬,照亮了更多学人与英才的新闻航程。公开报道显示,2017年以来,扬州大学、长江师范学院、湖南工业大学等多校的数位学者,荣获中国新闻史学会“新闻传播学学会奖·方汉奇奖”;今年6月,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1级校友捐赠了一笔资金作为“方汉奇教育基金”。
再谈期许:让好内容“声传天下”
与记者的交流中,方老先生健谈而亲和,言语间流露出勉励与关怀。他说,这辈子最遗憾的,就是没当成记者。在他看来,年轻时先当记者再做编辑,最后研究新闻历史和理论,是最理想的状态。
方老先生看着全新改版的羊城晚报(2025年7月21日起,羊城晚报全新改版、“羊城派”客户端界面迭代上新),觉得内容鲜活、版面清晰;对于《寻找当年的你》专栏,他表示“很喜欢看这样的故事,很有温度”。看着记者当面打开的“羊城派”客户端,方老先生也觉得惊喜,评价道,这样羊城晚报的信息就更多元了,而且便于使用。
方老先生表示,媒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是提供导向、提供信息、提供文化等角色,“羊城晚报是党报,更加重要。作为一份党报,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,掌握准确的材料,言必有证。不管技术怎么变化,及时记录和通报全世界公众关心的、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,都是根本职责所在”。他认为,电脑、互联网等科技带来的变化,属于方式手段之变,作为新闻媒体,优质的内容输出才是永恒不变的。
“羊城声传天下,晚报情系万家。”采访的尾声,方老先生为羊城晚报题下这十二字寄语,其言谆谆,饱含期许。
人物小档案
方汉奇,生于1926年,祖籍广东普宁,中国人民大学荣休教授。他从事新闻史教学研究工作60余年,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新闻史研究奠基人之一、公认的中国新闻史学权威和学科带头人。已出版专著和教材有《中国近代报刊史》《中国新闻事业通史》等12种。
发布于:广东省天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